
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>新聞資訊
立秋已至,但并不意味著暑熱就此消退。緊隨其后,往往有一段短則數日、長則數周的炎熱天氣,民間形象地稱之為“秋老虎”。此時,高溫、干燥、晝夜溫差逐漸拉大成為主要氣候特點。
“秋老虎”的健康隱患不容小覷 暑熱未消,中暑風險仍在: “秋老虎”期間,白天氣溫可能依然很高,甚至不亞于盛夏。長時間暴露在高溫高濕(或高溫干燥)環境下,出汗過多導致水分和電解質大量流失,中暑風險仍在。 心血管負擔加重: 高溫會促使人體體表血管擴張,心率加快,以加速散熱,這無形中增加了心臟的負擔。對于本身患有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,“秋老虎”的悶熱或燥熱天氣可能成為誘發心絞痛、心肌梗死甚至腦卒中的危險因素。 呼吸道易受傷: 立秋后,空氣濕度往往開始下降,逐漸顯現“秋燥”的特點。干燥的空氣容易刺激呼吸道黏膜,導致口干舌燥、咽喉腫痛、干咳少痰,甚至誘發或加重鼻炎、咽炎、哮喘等呼吸道疾病。 胃腸道功能易紊亂: 高溫環境下,人體消化液分泌減少,胃腸蠕動減弱,食欲可能下降。同時,為了解暑,人們可能貪涼飲冷,食用過多冰鎮飲料、瓜果或生冷食物,容易刺激胃腸道,引發腹痛、腹瀉、消化不良等胃腸功能紊亂癥狀。 科學應對“秋老虎”的健康攻略 避開高溫時段:盡量避免在上午10點至下午4點這段陽光最強烈、氣溫最高的時段進行長時間戶外活動。如需外出,務必做好防曬,選擇陰涼處行走。 及時補充水分: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。少量、多次、規律地補充水分,首選溫開水或淡茶水。出汗較多時,可適量補充含有電解質的運動飲料或淡鹽水。避免一次性大量飲用冰水。 飲食調養:適當增加具有滋陰潤燥功效食物的攝入,如梨、百合、銀耳、蓮藕、荸薺、蜂蜜、芝麻等。多吃新鮮蔬菜水果,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。減少辛辣、油炸、燒烤等易上火食物的攝入。 規律作息,保證睡眠: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穩定血壓和心率。 忌貪涼飲冷:嚴格控制冰鎮飲料、冰淇淋、大量生冷瓜果的攝入,尤其是剛從冰箱拿出的食物最好放至常溫再食用。 特殊人群需加倍小心 老年人:對溫度變化不敏感,出汗少,體溫調節能力下降,更易中暑或誘發心腦血管疾病。需家人格外關注其飲水、防暑、保暖情況。 兒童:新陳代謝快,活動量大,易出汗脫水。需保證充足飲水,避免在烈日下玩耍,注意飲食衛生。 慢性病患者(心血管病、呼吸系統疾病、糖尿病等):需密切監測身體狀況,嚴格遵醫囑治療和護理,出現不適及時就醫。 戶外工作者:必須做好充分防暑降溫措施,備足飲水,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時間,警惕中暑先兆。